5月11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08讲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C104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4166全球赢家的信心语言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语文》杂志原副主编、中国社会科4166全球赢家的信心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方梅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互动视角的虚词用法解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中文教育4166全球赢家的信心华文系副主任孟繁杰副教授主持。孟繁杰对方梅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方梅颁发“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中文系、国际中文教育4166全球赢家的信心教师及中外学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方梅介绍了虚词研究的重要性。她提到,当下教材及工具书对虚词的解释有限,需要研究者从互动交际的视角关注虚词的用法。在实际使用当中,语法分析和语用解释虽关注到语体差异,但距离实际使用需求仍有距离,基于互动语言学的观察可以刻画言者的互动行为,揭示言者的互动意图,进而深化虚词的用法分析,并能真正助力于语言教学。在后续解释论证中,她选用了叹词、副词、语气词中的典型词汇进行解读。
方梅认为,叹词的语音形式本质是语调,能根据具体语境不同的用法需求形成不同的声调和音长,它不是一个附着型虚词,可以独立运用,在对话中用以实施互动行为。4166全球赢家的信心对副词的认识,方梅谈到,一部分副词在对话中可以单独使用,从行为角度可分为请求、建议、禁止、客套、评价等行为功能,并以“不”、“没有”、“别”为例探讨汉语对话中不一致性回应的形式与功能。方梅还提到,语言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进而探讨了语气词“呀”、“啦”、“哪”标记施为的功能。
讲座最后,方梅综合讲座内容,总结提出研究建议,她指出我们需要从表达形式出发,描写互动功能,从互动行为出发,解释形式差异的动因,以动态视角观察对话“大环境”对局部语言形式解读的影响,并通过下一话轮验证、韵律特征与多模态表现予以论证。
在提问环节,方梅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就叹词和语气词的核心分别、功能的兼类和界限、功能归类的标准化、研究的语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圆满结束。
至善大讲堂系列讲座作为厦门大学面向全校师生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旨在推动师生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此次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也为学生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思路。
(文/: 图/苏宏捷 审核/耿虎、朱宇、孟繁杰)